9 月 23 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介绍了 “十四五” 时期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进展成效。这场发布会涵盖教育多个领域,信息量颇丰,和北京中考信息网一起看看吧。
一、基础教育:规模质量双提升,公平与发展并进
中国已建成规模最大且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孩子平等接受教育提供坚强保障。义务教育全国 2895 个县域实现基本均衡,随迁子女、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保障机制更健全,县中改革持续推进,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 2012 年的 64.5% 提高 27.5 个百分点至 92%,今年学前一年免费惠及超 1200 万儿童,中国基础教育已达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签署国际 STEM 研究所协议,也体现出中国基础教育和科技教育获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今年以来,安徽、甘肃及深圳等大城市,在义务教育起始年级推行双随机编班,即学生随机分班、教师随机配置,进一步维护教育公平。
“十四五” 期间实施 “学生体质强健计划”,推动各地增加体育课、体育课后服务和大课间,课间活动由原来的 10 分钟延长到 15 分钟,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 2 小时要求,目前全国各省都在强力推动。同时广泛开展班级联赛,改进体育中考,丰富学校体育 “运动菜单”,激发学生锻炼热情,监测显示近几年中小学生身体健康总体水平稳中有升。
8 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 “县中振兴行动计划” 已正式印发,国家将从五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全面提升县中办学水平:一是扩充资源,扩大普通高中学位供给,提升农村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机会;二是提高质量,优化课程实施、深化教研指导等,助力县中提升办学水平;三是加强保障,中央安排专项资金,引导地方探索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教师待遇等保障;四是优化生态,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严禁跨区域抢挖生源,保障学生运动和休息时间,整治超时学习、违规补课;五是促进融通,积极发展综合高中,加强职普融通,推动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多样发展。
二、高等教育:人才输送与科研创新成果丰硕
“十四五” 期间,高等教育累计向社会输送 5500 万人才,职业教育供给现代产业 70% 以上新增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校获得 75% 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55% 以上的科技进步奖,在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发展也成效显著。
聚焦创新体系效能提升,“双一流” 建设高校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一大批关键技术服务于国家工程、大国重器,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策源地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为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启动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在创新研究中培养高端人才,在培养高端人才中实现创新。围绕信息、能源、生物等 9 大领域,重点布局一批先导项目,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打破学校、学院、学科壁垒,推动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地方深度融合,实现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突破,以及人才培养与解决实际问题、复杂问题相结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再创新。同时在部分中央高校和地方开展试点,长周期稳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
三、职业教育:规模宏大,专业覆盖广泛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有中职、高职和本科三个层次,其中中职学校 9302 所,高职 1562 所,职业本科 87 所,在校生共 3400 万人,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设置了 19 个专业大类、97 个专业类、1434 个专业、12 万个专业点,基本涵盖国民经济各领域,全面覆盖联合国产业分类的 41 个工业大类。
四、教育数字化:扩大优质资源受益面
全面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主要从三方面推进:一是建设国家资源中心,打造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发汇聚优质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参与共建共享;二是建设国家教育服务中心,深入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提供包含考试、留学等 8 大类 51 项政务服务;三是建设终身学习中心,开设 1000 个 “微专业” 和 1000 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上线 5000 多门优质课程,增加优质终身学习资源。
五、教师队伍:地位待遇与专业能力双提升
在地位待遇方面,巩固提升教师地位待遇,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教师教龄津贴提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省市县三级全面达标,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中西部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 130 多万教师。围绕医疗、交通、消费等领域出台惠师政策,推进公共服务 “教师优先”。同时大力减轻教师负担,“十四五” 期间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压减 65% 以上。
在专业素质能力提升方面,开展教师教育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围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优化院校布局、改革课程体系等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推动高水平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推进 “国培计划” 精准培训,重点支持音体美劳、科学教育、心理健康等紧缺教师培训,着力提升职教师资 “双师” 素养,倾斜支持中西部高校教师发展,每年培训教师达 100 多万人,还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
六、教育综合改革:适配需求,推动发展
推进人才供需适配改革,学科专业目录从 10 年前每 10 年修订一次,变为现在每年更新发布急需学科专业清单,并适时发布微专业、微学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近两年多学科专业点调整比例超 20%。推进实施本科教育改革试点计划,在计算机科学、数学等 9 个基础学科领域出版系列核心教材。在职业教育方面,实施 “新双高” 改革,大力推动办学能力高水平和产教融合高质量,充分融合人才成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七、教育对外开放:交流合作广泛开展
我国同 183 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教育合作交流,与 61 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 42 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办学,有 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华求学,目前有 86 个国家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八、学生资助:保障教育公平
我国已形成以政府资助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为辅,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助困为主、奖优为辅,“奖、助、贷、免、勤、补、减” 多元政策相结合的中国特色学生资助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首都教育,由北京中考信息网团队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中考信老师,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