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们的学历贬值也要走日本20年的路吗?

发布时间:2025-10-28 07:47:07 | 点击次数:530 | 编辑:信老师 | 来源:北京中考信息网
摘要 北京中考信息网梳理日本学历贬值 20 年的关键节点与应对教训,对比中国当下大学生就业内卷、学历下沉等相似困境,提出 “练能力”“拓眼光” 的破局路径,为升学就业规划提供参考。

  近年国内 “学历贬值” 话题持续升温 —— 清北毕业生做教培、金融硕士抢当银行柜员、核物理博士应聘城管,甚至大学副教授转岗保安。这一幕常被比作 10 年前的日本:经济下行、大学生就业难、高学历降维内卷。日本用 20 年才解套,我们会不会重走这条路?普通人又能否提前跳出困境?和北京中考信息网一起看看吧。

  一、日本学历贬值 20 年:从泡沫破碎到艰难解套

  日本学历贬值的起点是 1991 年经济泡沫破裂,此后 20 年经历多轮困境与无效应对,直至外部环境变化才逐步缓解。

  (一)关键节点:困境逐步升级

  1.1991 年:起点 —— 经济泡沫破裂,就业端承压

  经济泡沫破碎后,房价暴跌、企业缩减招聘,大学生就业市场首当其冲,“毕业即失业” 开始显现。

  2.1995 年:首次危机 ——68 万毕业生 17 万未上岸

  当年 68 万大学毕业生中,17 万人未能通过校招找到工作,被迫进入社招市场 “二次内卷”。为缓解压力,日本降低研究生入学门槛,64% 本科生选择考研 “延缓就业”,却为后续学历超发埋下隐患。

  3.1996 年:矛盾激化 ——107 万毕业生与 “潘多拉魔盒”

  毕业生数量增至 107 万(历史峰值),日本将校招 “限时招聘” 改为 “企业自便”,虽使当年就业率提升至 68%,却导致大学生无限制涌入市场:大一实习、疯狂考证成常态,甚至 “应聘司机也要秀十八般武艺”;薪资持续下滑,部分大学生收入低于初中毕业的蓝领;50% 优质岗位依赖 “拼爹”,精英家庭垄断资源。

  4.2000 年:劳务派遣 —— 一半大学生成 “临时工”

  为粉饰就业率,“劳务派遣” 制度盛行,50% 大学生沦为临时工:福利低、收入微薄,三分之一的人终身无法转为正式员工,形成 “学历高却稳定差” 的怪圈。

  5.2003-2010 年:恶性循环 —— 就业率腰斩与学费暴涨

  2003 年应届大学生就业率降至 50%(每两人就有一人失业);同期大学学费 10 年间上涨近 10 倍,三分之一学生靠贷款上学,2010 年 33 万人因失业无力还贷,部分家庭放弃让孩子上大学,选择高中毕业直接就业。

  6.高学历泛滥:硕博沦为 “贫穷临时工”

  研究生扩招导致高学历贬值,2007 年日本文部省数据显示,16.8 万临时教师中 73% 是 35 岁以下的硕博,年收入普遍低于 200 万日元(约合当时 10 万元人民币),“博士不如保安舒心” 成为部分人的现实。

  (二)解套:非主动应对,靠外部环境变化

  日本前期的应对(扩招研究生、劳务派遣、调整校招)均以 “延缓问题” 为主,未解决根本矛盾。直至 10 年前,凭借三大外部因素才逐步走出困境:

  经济缓慢复苏,企业招聘需求回升;

  生育率下降,毕业生数量减少,竞争压力缓解;

  早期高学历人群逐步退休,岗位空缺增多,学历 “供需失衡” 改善。

  二、中国当下:学历贬值的 “日本相似性”

  当前中国学历贬值的困境,与日本当年存在多个相似点,核心矛盾集中在 “供需失衡” 与 “价值错配”。

  (一)大学生暴增与就业内卷

  生育高峰期叠加高校扩招,应届生数量连年增长,2025 年预计超 1200 万人,而市场新增岗位约 300-400 万个,“僧多粥少” 加剧竞争:

  400 多万人投身考研 “延缓就业”,研究生录取率持续走低;

  310 万人报考公务员,部分岗位报录比达 65:1,“求稳” 成主流;

  高学历下沉明显:985 硕博与大专、中职毕业生竞争基层岗位(如城管、银行柜员),“学历通胀” 挤压普通学历生存空间。

  (二)学费上涨与 “投入产出比” 失衡

  2025 年国内高校学费普遍上涨 10%-15%,部分地区(如民办高校)涨幅达 20%-35%,“鸡娃高投入” 与 “学历低回报” 形成反差:

  普通家庭培养一名大学生(含学费、生活费)年均支出超 5 万元,毕业后若从事基层岗位,月薪仅 3000-5000 元,“回本周期” 拉长;

  部分家长对大学 “祛魅”,短视选择 “为编制读师范、警察学院”,忽视长期职业发展;临床医学等热门专业 “僧多粥少”,北大医学博士也可能进不了北京三甲医院。

  (三)“稳定偏好” 与能力错配

  为规避失业风险,大量学生扎堆 “体制内”“国企”,忽视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匹配:

  部分 985 毕业生为 “稳定” 选择基层行政岗,专业技能长期闲置;

  缺乏 “工具型能力”(如英语、编程、实操技能),仅靠学历证书难以应对市场竞争,陷入 “高学历低能力” 的尴尬。

  三、破局:不用等 20 年,普通人的两条核心路径

  日本的教训显示 “被动等待环境变化” 需付出巨大代价,普通人可通过主动行动提前破局,核心在于 “掌握选择能力” 与 “拓宽选择眼光”。

  (一)第一条路:练 “硬技能”—— 拥有 “学历 + 工具能力” 双保险

  学历是基础,但 “工具型技能” 能让学历更具竞争力,避免陷入 “仅靠文凭内卷” 的陷阱。

  技能组合思路:以 “英语 + 专业技能”“实操技能 + 颜值 / 表达” 为主,例如:

  英语 + 导游:国内开放旅游签证后,会英文的导游 “一位难求”,比普通导游薪资高 30%-50%;

  专业技能 + 双语:墨尔本生物医学本硕毕业生,兼具 “潜水 / 美人鱼教学” 技能,可自由选择 “科研岗” 或 “户外教学岗”,抗风险能力更强;

  视频技能 + 特色:如李子柒式 “技能 + 内容创作”,用短视频放大自身优势,开辟非传统就业赛道。

  日本当年的教训也印证这一点:学历贬值期,“疯狂考证、练技能” 的年轻人,后续就业机会比 “仅靠学历” 的人多 30% 以上。

  (二)第二条路:拓 “新赛道”—— 跳出国内内卷,拓宽就业池子

  国内岗位竞争激烈,但全球市场仍有大量 “人才缺口”,利用 “信息差” 可避开内卷,例如:

  医疗领域:国内临床医学 8 万毕业生 “挤破头”,但新西兰仅奥塔哥、奥克兰两所大学培养临床医生,每年毕业生约 500 人(一半流失到澳洲),医院 “抢人” 现象普遍,年薪 20-30 万纽币(约合 95-140 万元人民币);

  基建领域:国内房地产不景气,但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基建需求旺盛,懂土木、工程管理的人才 “高薪难求”,朋友公司在东南亚招 “学校基建负责人”,年薪比国内同类岗位高 50%;

  新兴领域:如跨境电商运营、海外中文教学、国际宠物护理等,这些领域国内竞争小,且对 “学历门槛” 要求低,更看重 “实操能力 + 跨文化沟通”,普通本科生也能快速切入。

  四、学历贬值不是 “死局”,主动选择比等待更重要

  日本用 20 年解套学历贬值,核心靠 “外部环境变化”,而中国普通人无需被动等待 —— 当下的 “学历内卷”,本质是 “能力单一” 与 “赛道拥挤” 的叠加。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规划时需避开两个误区:一是 “唯学历论”,盲目追求高学历却忽视技能培养;二是 “唯稳定论”,为编制放弃自身优势,陷入 “低价值重复劳动”。

  真正的破局,是让 “学历成为基础,能力成为亮点,眼光决定上限”—— 不用等 20 年,从现在开始练技能、拓赛道,就能在学历贬值期找到属于自己的 “非内卷路径”。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由北京中考信息网团队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温馨提示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中考信老师,了解更多内容。

资料
领取
官方
微信
2025
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