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北京中考改革落地,特长生政策成为家长关注焦点:东西海不再锁区、部分录取挪至提前批、中考与校测成绩权重难辨…… 想走特长生路径,政策新变有哪些?中考和校测到底哪个更重要?北京中考信息网梳理核心信息,帮考生避开误区。
一、2025 特长生政策核心新变
(一)跨区招生:6 区外 15% 名额倾斜
适用范围: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 6 区中,有全市特长生招生资格的学校;
名额规则:须将全市特长生计划的 15% 分配给 6 区以外的其他区(如通州、昌平、大兴等),打破 “核心区资源垄断”;
补充说明:东西海自 2024 年起取消特长生 “锁区”,2025 年延续该政策,跨区报考更灵活。
(二)招生计划:三类特长比例严格限制
体育、艺术特长生:各占本校当年招生计划的4% 以内;
科技特长生:占本校当年招生计划的2% 以内;
关键要求:体育、艺术、科技三类计划不可通用,学校需单独申报、单独录取。
(三)录取批次:部分提至提前批,无需填志愿
各区先组织校测、区测,公布区级合格名单;
中考出分后,学校按自身文化课要求,向合格考生下发 “提招登记表”;
考生签字确认后,无需填报志愿,直接在提前批录取;未签字则放弃特长生资格,可参与后续统招。
对比往年:往年需将特长生志愿填在统招第一志愿第一专业,2025 年该要求已移除,提前批录取更便捷。
二、特长生录取机制:比例与成绩怎么算?
(一)录取比例:三类形式,校际有差异
录取形式 | 适用类别 | 具体规则 | 示例 |
---|---|---|---|
1:1 录取 | 体育类为主 | 专业测试合格即录取,无差额 | 招 10 人,发 10 张合格证 |
1:2 差额录取 | 部分科技、艺术类 | 按计划 2 倍发合格证,按综合分取前 N 名 | 招 10 人,发 20 张合格证,录前 10 |
灵活差额录取 | 多数科技、艺术类 | 按 1.2-1.5 倍发合格证,择优录取 | 招 10 人,发 12-15 张合格证,录前 10 |
注意:多数学校不在招生简章中明确比例,需咨询校方;最终拟录取名单会在区教委官网公示。
(二)成绩评定:校测、区测、中考 “三轮综合”
校级专业测试:难度较高,侧重选拔(如艺术生现场表演、科技生项目答辩);
区级专业测试:侧重资格认定,难度低于校测,合格者获 “特长生合格证”;
中考:无硬性分数线,但需纳入综合成绩。
按 “专业测试成绩 + 中考成绩” 综合排序(各校权重不同,如体育类专业分占 70%、中考分占 30%);
中考成绩相同时,优先按专业测试成绩排序。
三、核心疑问:中考成绩 vs 校测成绩,哪个更重要?
需结合目标校招生简章判断,以北京一零一中学为例(2025 年特长生录取规则):
(一)不同类别,权重差异大
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成绩占 60%,中考成绩占 40%,专业能力权重更高;
科技特长生:专业测试成绩占 50%,中考成绩占 50%,两者同等重要;
体育特长生:专业测试成绩占 70%,中考成绩占 30%,专项水平是关键。
(二)通用建议:两者都不能偏废
专业测试是 “入场券”:未通过校测、区测,即使中考满分也无法参与特长生录取;
中考成绩是 “分水岭”:校测合格后,中考分低可能被同专业考生超越(如 1:2 录取中,专业分相同者,中考分高者优先)。
四、高频问题解答:避开报考误区
(一)报名与测试
多校报名可行吗?
可报多校,但同区校测时间基本重合,实际仅能参加 1 所校测,且最终仅能获 1 张合格证。
回户籍考生能跨区考吗?
需满足 “学籍与户籍同属 6 城区或同属其他区”,如学籍朝阳、户籍通州(同属 6 区外)可跨区,学籍朝阳、户籍昌平(跨 6 区与非 6 区)不可。
(二)录取后相关
特长生会单独编班吗?
往届反馈:不会单独组班,与普通考生混合教学,部分学校实验班可纳入特长生。
必须参加社团吗?
需承诺参与相关社团及比赛(如首师大附中管乐团成员需长期训练),未履行可能影响后续资格。
(三)材料与资质
科技特长生需竞赛证吗?
各校要求不同:人大附需机器人 / 信息学竞赛经历,八十中需金鹏论坛奖项,部分学校接受 CSP 三等奖及以上。
艺术生必须交考级证吗?
政策明确 “不得以考级证作为录取依据”,但部分学校会参考竞赛获奖或表演经历(如市级艺术节奖项)。
五、备考建议:针对性规划更高效
体育生:强化专项技能(如田径练速度、球类练战术),提前了解目标校测试项目(如清华附足球测耐力与传球);
艺术生:准备作品集 / 表演视频,针对性训练现场应变(如舞蹈生练即兴编舞);
科技生:积累科创成果(如机器人项目报告、信息学竞赛证书),关注目标校偏好(如海淀校重信息学,朝阳校重发明设计)。
参考目标校往年特长生中考分(如 101 中学艺术生中考需达校额到校线 80%),制定提分计划,避免初三因专业训练耽误文化课。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网络,由北京中考信息网团队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中考信老师,了解更多内容。